程莉:理想是唯一不可放的东西
那年,复旦本科毕业,她欣然选择奔赴西部做志愿服务。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城市,走进农村。
那年,如愿清华硕士毕业,她毅然选择仍满目疮痍的四川汶川作为人生的新起点。之后的十多年里,她努力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向下扎根,向上拔节。
在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她都大胆选择了不寻常的那一个,当然也是更难走、更难以预料的那一个。其实已经很难说清楚,想要投身公共事业的念头何以萌发、生长,但她清晰地知道,借由此径做有意义的事、奉献社会、改变世界是自己诚实的理想。
一路走来,不是没有趔趄和磕绊,但她从未质疑和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还会这么选。”她说,“理想是我唯一不可放的东西”。
理想,就在汶川凤凰涅槃的奇迹中,就在阿坝老乡的笑靥中,就在她和同事们为之奋斗的一个个梦想中。如果问她,未来在何方,她大概率会回答说“前方”。因为,“人生是不能退的”。
她,就是扎根灾区重建的清华女生、现任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副区长的程莉。
程莉在茂县中国古羌城
“
听,是什么在召唤
“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带队送行,大家穿着统一的T恤和帽子,在月台站队,聆听杨市长出征讲话。父母和闺蜜送行,分别时抱头痛哭作一团,好似生离死别。”程莉回忆说,依稀记得三天两夜才到昆明,有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坐那么久的绿皮火车。
“炎炎夏日,一路黏黏糊糊,迷迷糊糊,亲身感受从一马平川,渐入地无三尺平的地界,随着进入西部地区,火车越来越颠簸。”大家来自上海不同高校,彼此都不认识,她又恰巧一个人被分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与复旦其他同学都不在一地。昆明集中培训后,又连夜坐长途大巴盘山小路,历经十几个小时到县城。县城到工作所在乡镇,又要坐几个小时车。
程莉下乡时脚上的鞋
当年,正值国家正式实施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综合表现优异的程莉放弃了保研资格和出国留学的机会,选择成为首批志愿者。人生的前22年里,她都生活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这次奔赴西部,也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城市,走进农村。
彼时,全国计划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在金官镇财政所服务的她被安排进行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她走进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尾,用自己的眼睛和双脚丈量中国农村,一点点丰盈对国情社情的认知。
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很快结束,她从云南回到上海,2007年,赴清华大学攻读公共管理硕士继续深造学习。在完成课业之余,程莉还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担纲研究生会“财富论坛”总导演、作为奥运志愿者服务于国家广播中心……对于人生,她从不自我设限。
在清华园求学的两年中,要论对程莉人生轨迹的影响,或当属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一次灾区调研。5月12日,山河震动,举国同悲。震后两个月,为加快推进灾后重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地震灾后重建基础调研。程莉有幸参与其中,在之后10天的时间里,她深入汶川县映秀镇等极重灾区实地调研,一边完成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一边进行实地考察。
2008汶川调研震源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片阴雨之中,我第一次走进汶川。折成几截的百花大桥,一片废墟上映秀小学唯一挺立的旗杆,飞天而降杵在路肩的巨大山石,横贯地面的宽大裂隙,……”巨灾之下的废墟与伤痕,废墟与伤痕之上人们的绝望与不屈,都带给程莉强烈而持久的冲击。她隐约感受到了某种召唤——公民意识与家国情怀,还有改变世界、服务社会的理想。
面对当地干部“我们现在最艰难,你这样清华毕业的上海女生会愿意来吗”的诘问,程莉开始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个暑假,她的MSN签名档改成“我要和你们战斗在一起!”
所谓艰难的抉择与痛苦的权衡,不过是他人的臆想,独立、理性如程莉,选择从来都是“咔嘣儿脆”。既然认准了自己的理想与兴趣所在——投身公共事务,尽最大努力贡献公共事业,便只顾风雨兼程。她说:“理想是唯一不可放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在硕士毕业的当口,她为何放弃被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政府机关等多个单位录取的机会,转而选择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当一名选调生。
2009年的那个春夏,在程莉回忆中一定是非常明亮而热烈的。正青春而意气风发的她,即将踏上追逐梦想的旅程,化身为内心自我演绎了无数遍的“英雄”,奔向那广阔无垠的天地,放手拼搏,畅快闯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融合在一起。毕业典礼举行完的第二天,程莉便在母校老师的陪同下抵达汶川报到。
“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奉献,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深为清华骄傲,我们愿意担当”。在MSN个人签名档,当时的程莉这样写道。在即将毕业参加工作前,程莉收到的一个陌生人短信始终感动并激励她,“每当想到谁来担当祖国的明天就忧愁,但现在乐观了……”
“
勇赴震后汶川
扎根基层的那几年里,没有什么天之骄子,有的只是“灰头土脸”的基层公务员:住的是简易房,要跑出去上公厕那种;因为灾后经常停水停电,洗澡和取暖都成了难事,程莉已经数不清,自己穿着羽绒服裹着被子、哆哆嗦嗦度过高海拔冬日里的多少个漫漫长夜,连续数月在炎炎盛夏每日用水只有靠自己去消防车接水维持。
虽然应名“镇长助理”,但实则“光杆司令”一名,所有事情只有自己干。“长期‘5+2’且白加黑,完全没有周末休假的概念,连续数月上班、每日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程莉回忆说,“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当地地质条件极其脆弱,尤其历经“5·12”及之后持续不断的大小余震,频发次生灾害形成更大威胁。据程莉说,除了台风、海啸等沿海的自然灾害,她经历了其他几乎所有的灾害形式,如地震、滑坡、泥石流、高位垮塌、洪水,等等。这还不算在基层调解一些纠纷时所遭受的“软”“硬”兼施的威胁和压力。
还有一次,突然得知领导要来视察,她虽然汇报的内容成竹在胸,但感到形成书面文件更详细更直观。但当地又没有能够制作打印的门店,只好独自一人坐长途车深夜赶往成都,找到一家肯加班的店守了一夜,赶在第二天上午拿着材料回到映秀。这个不太可能的极限任务,程莉完成了。为了加快工作节奏,程莉经常选择夜晚赶路往返县城和村镇,有一次险遇惊魂车祸,连开车的老司机都后怕得一夜无眠,恳请以后不到万不得已别走夜路。
还有一年,一个乡镇突发高位垮塌,一个村组几十户人家被瞬时掩埋。情况紧急,汽车开不进现场,已经是茂县副县长的程莉只有提着东西半路拦摩托车深入救灾现场,头一回“反对”领导让女同志留守县城指挥部的指示,坚持在倾泻的山体下驻守,开展现场救援善后工作,亲自带领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一起徒步翻过垮塌山体,深入灾区转移被困游客。整整72小时,不休不眠、实在累了只有随处席地而卧,更别提洗漱之类的日常需求。“那是真正的战斗状态,72小时下来,人一下子就垮了。”程莉说。
这一路,确实有太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艰难。没有人知道,她那略显单薄的身躯里,到底潜藏着多大的爆发力和耐力。“自己选的路,咬牙爬也要爬过去”,她总是很平静地说。
茂县624山体高位垮塌时程莉指挥转移游客
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诚实追逐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奔赴自己的理想。这或许是她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都更显坦然和坚韧的原因。她说:“从来没有也完全不会后悔,再选一次,我还会选择去汶川。”
“
成为奇迹本身的一部分
汶川灾后重建牵动着全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当时自己接触的工作平台、工作要求乃至关注度都超高,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程莉说,这种特殊性,确实让困难和挑战放大和倍增,但自身的收获和成长亦同样实现放大和倍增。
在负责当地对外宣传工作期间,程莉打破常规,首次通过制作发布形象片的形式来向外界传递来自这里的声音,让人耳目一新,形象片本身也因高水准而获评全国广播电视类大奖。针对当地灾后发展的方向与定位问题,她大胆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提出充分发挥好灾后重建设施作用,立足震中映秀等地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会展业助推汶川文旅腾飞。之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支持下,一个从未出现过的机构——县级博览事务局应运而生,这在当时的四川全省乃至全国可能都是第一家、独一份。程莉也首任开朝元老,主持新机构工作。
“我们就是在这崭新的图纸上,开始我们全新的工作和事业。”程莉骄傲地说。多年以来,程莉一直笃信,做势和做事同样重要,“势嘛,就是趋势、势头,做工作一定要敢于守正创新,尤其是清华毕业的”。
在担任县博览事务局副局长、主持工作期间,她不知疲倦、不懈探索,率先邀请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完成了极具国际视野的县级会展产业规划,还积极进行“拓网行动”,推动建立与佛山对口援建、省博览事务局、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清华大学等的联系与合作,借智借力、开山劈路。
在汶川工作期间,一些重大接待任务和重要活动中,她甚至会穿上当地独具特色的羌族服饰,亲自上阵当“导游”做讲解。“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参与创建了汶川三个4A景区、一个5A景区。”灾区第一个4A级景区创建工作,是程莉参加工作后的第一项重大任务。2013年,汶川特别旅游区突破性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涵盖水磨、映秀等3个乡镇有关区域,程莉时任水磨镇镇长。
“我们一个小小的乡镇,承接的都是国家级规格的会议甚至一些国际性活动。”程莉不无自豪地说。在她看来,这不仅是对灾区重建的支持和认可,也是对他们这些常年在一线参与重建的“战士们”莫大的肯定与历练。
“2011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水磨镇举行时,身穿羌族服饰的程莉
时间是最忠诚的记录者。锚定大力发展以教育、旅游、安居、生态为主的特色乡镇的目标,不过几年时间,那个曾经相对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小工业基地,一举跃迁为热门旅游胜地。景区开放的第一个春节,游客爆满,街上连方便面都卖空了,很多老百姓都说现在一个春节赚得比灾前一年都多,在镇里见到外面来的人比过去一辈子都多……
文旅经济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藏富于民,而且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产业,新的观念伴随着人流一同到来,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抬升了当地社会文明的水位。直到现在,提到水磨镇的城镇公共环境水准,程莉都自豪感爆棚。在她看来,这就是最有说服力也最鲜活的注脚。程莉还回忆说,有一次她在与当地一村长交流时感慨,灾后重建至少让当地向前发展了30年,谁知村长信誓旦旦地“反驳”道:“你说的不对,至少50年”。
在程莉们的字典里,灾区重建不仅指向经济重振、社会重整,还包括文化重生。她努力促成四川音乐学院与当地小学的培训合作,教孩子们音乐的老师有了,学生自己的管弦乐队也“活”起来了,镇上甚至出现了第一家社会化的琴房。
“要知道,那可是10多年前,只有上万人的西部边远小镇。”时隔多年,这件事带来的触动,程莉仍感受如昨。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小事,但它作为一个标记物,提醒我们这个共同体的精神和气质正在发生的变化。
重建后的汶川水磨古镇,被联合国誉为“世界灾后重建的灯塔”,获评“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评语是:“水磨重建奇迹,为世界贡献了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灾后重建创新经验”。
从毁灭走向新生,任谁都无法不被发生在汶川的奇迹所震撼。而程莉不仅见证了这一切,甚至就是这奇迹本身的一部分。而对于从年幼时就怀揣改变世界的英雄梦的她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感和信念感的事情吗?
多年后,程莉与昔日并肩战斗的老友相聚时曾笑称:“十年后自己还能平安活着,真是运气好”。但她清楚地知道,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岁月,连同对责任与使命的理解,对精神与信念的体认,对勇气与自信的唤醒,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坚固而有秩序,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她自己。
“
“人生是不能退的”
她犹记得那一幕。还是初中生的自己,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一口气读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而后热泪盈眶。贝多芬面对人生苦难与不公的不屈与韧性,对抗命运的强大意志、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和革命理想,带给她强烈的触动和持久的震撼。对,是她理解中英雄的样子。
在书中,作者摘引贝多芬语道:“我要证明,无论是谁,只要他的行动是善的,高尚的,他一定能靠了这些德性而当得起忧患。”译者傅雷在序言中自陈,“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
近30年后,当初的小女孩早已成长蜕变,当某一天她无意间重新翻开这本书,仍被瞬间击中。不过同样的热泪盈眶背后,已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感悟。2021年8月,当时已经在四川省发改委历练的程莉,在中组部关于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干部交流机制的安排下,交流至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任职副区长,分管民政、市场监管、对口协作、文旅、残联等工作。
“人在年轻的时候想要去做挑战命运、闯荡江湖的英雄,之后会发现命运的不公,甚至迎接暴风雨般的袭击并发起抗争,最后你走出自己的人生天地,以更坦然开悟的心态面对世界和万物。”进入不惑之年,赤子之心未改,理想信念不变。
程莉坦言,东西部跨省调动,某种意义上一切重新开始,自己也尽快熟悉融入,继续在其位谋其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十多年来,可以说程莉的思考和视野从未离开国情民需,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治理现代化需要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投入其中,安下心来,沉下心来。而对于这些一路没经历过太多磨难的年轻人来说,尤其需要磨砺自己的共情能力,“如此才能真正体会群众的疾苦、贫弱及需求,基于此的工作也才能扎实务实,也才能真正满足群众的关切”。
眼下,程莉也正在身体力行帮助当地一位特殊青年,推动落实民生实事。她是程莉在兔年春节走访慰问的一位困难残疾人方瑜,出生后脑瘫落下终身残疾,基本丧失正常行动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从未接受过一天正规教育。但这位女孩愣是通过对着电视自学,到十几岁时达到了阅读无障碍的程度,她现在最大的兴趣就是看书,用脚趾头操作手机和电脑实现交流和协作。当程莉询问她新年愿望时,她用脚趾在手机屏幕上敲出“加入作协和出版诗集”。程莉已经帮助她实现了第一个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她更多梦想成真。
2023年初,程莉慰问方瑜
“人生是不能退的。”这句话,程莉说给这位身残志坚的朋友,又何尝不是说给一路风尘仆仆的自己。
清华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清华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发展紧密相连。在此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清华巾帼豪杰。这些清华的“她力量”在不同领域为革命、建设、改革、经济建设与民生发展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而她们的贡献,值得在历史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清华她力量”专栏将陆续推出对女性校友的报道,后续将在《水木清华》杂志作为专题刊出。
出品 | “她力量”报道组
策划 | 《水木清华》编辑部
图文编辑 | 蔡颖
责编 | 钱箐旎 田阳
推荐阅读